只剩下政府信用

E租宝投资者痛苦地度过2016年元旦,在照片中某些投资者在寒风中成群结队,举着牌,为捍卫自己的投资本金呼吁。这是场无果而绝望的呼吁,最大的作用是提醒大众,在2016年到来的企业寒冬中,还有多少人会付出代价。

我们不希望看到更多的人节日伫立寒风,不希望更多的人把希望寄托在无谓的推诿上,中国金融信用到了关键时候,对待P2P管理、对待金融创新、对待地方商行内部控制,需要有基础性的财产权与契约的思维。

新旧更叠,经济转型、企业倒闭意味着金融杠杆在局部领域坍塌,2016年挤压下摇摇欲坠的金融风险是大患。

并不奇怪,经济转型、金融波动首先受到冲击的是那些可疑的打擦边球的民间机构,这些机构承诺两位数以上的高回报,如吹汽球式的在短时间把规模做到几十甚至数百亿,而整个风控体系则在雾霾之中。如果2016年行业继续下行,一些大型机构恐怕也将难以幸免于难。

市场可以淘汰劣质企业,但山寨市场不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如P2P市场优质评级机构无法自验身份,总有业内“败类”们会把诚信企业想方设法打下神台,行业内自律说了N年还没有得到真正执行,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没完没了。

站在寒风中的维权者不过是一个缩影,说明从上到下尚无形成不到街头的可以平缓解决的方案。无论是泛亚,还是E租宝,遵守契约、遵守规则的逻辑必须是鲜明的。

由地方政府主管的交易所,地方政府边界何在,是否应该有对当时失职官员的弹劾与罢免机制?在上一级管理层级中如何分工?对投资者的本金如何安排,公司每一笔帐目进出,侦查完成后需作详尽交待。真实、透明才是让社会成本最小化的做法。

对E租宝等不抱同情的投资者认为,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责任需自担,这话说得不错。但政府所做的就是划清起码的边界,明确交易撮合平台后让市场选择。一开始一哄而上,甚至作为创新理念到处宣扬,到尾大不掉、需要处理时四处卸责,甚至找不到部门负责,而投资者大吵希望政府也就是纳税人全部兜底,这是最糟糕的信用折价方式,将进入无章可循的疯狂原始人状态。

对投资者而言,要做的是仔细审核契约,如果契约不公投资者可以到法院要求取消合同,作为未来投资者处理相应事件的重要判例资源。如果一个社会法律底线失守,就不可能存在最后的防护栏,只不过落入陷阱的今天是泛亚投资者,明天是股民而已。

无序财富转移无异于一场财富掠夺。如果中国不能建设起受市场信服的法院,有中立的评级机构,不能有严厉的保护投资者的投资规则,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民间具有生命力的金融投资机构与资产管理机构,不过是俱乐部同一帮人换了一种不同的玩法。

民间信用无法建立,现在畸形地依靠政府信用,政府信用前所未有的突出。事实上,政府信用是最后一层支撑,绝不能再透视政府信用、剥夺中产收入阶层的财富,无论是为改革牛的模式,还是以低息债的方式。

2015年是紧接着2014年的债券大牛市,打破了2002年以来债券市场三年一变的规律,2015年存量到期债务3.2万亿全部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解决,并且极大地降低了利率。7月份之前的置换债券利率,基本和国债利率持平。到11月份,基本上比国债利率高20至40个基点,债务成本由置换前的10%左右下降到3.5%,预计每年为地方节约利息支出2000亿。银行为什么买单?因为是省级地方债,是政府信用在托底。

今年险情频传的信用债仍然大牛,只能用低息与政府托底进行解释,把无风险收益率压到最低,让绝大部分投资渠道不畅通的人百般无奈进入股票与债券市场。中世纪的时候,很多犹太债主不仅债券作废,还被赶出家园。

无论是哪一种金融创新产品,本质是投资风险与回报,是建立在契约精神之上的互信,如果最后的最重要的互信被撕破,将带来不可预料的变化。对中国市场而言,关键的关键是,政府信守契约、合法财产安全的底线。


叶檀

4 文章总数

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

作者简介

知名财经评论家、财经专栏作家。《每日经济新闻》主笔、《解放日报》经济评论员,央视财经频道特约评论员

扫码下载APP 商务人士必备

扫维下载app
  • 联系信息
  • 电话:400 800 7975
  • 邮箱: service@gladtrust.com
  •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288号软件园4号楼
  • 关注信用视界公众号
  • 催全球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