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抵押文化为信用文化,大数据重构金融业风控生态

大数据提升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历史的数据能够昭示未来的趋势。但这个前提很多时候并不成立。近两年在江浙一带,当年风光无限的钢贸、光伏行业企业大量倒下,银行不良贷款激增。这其中原因复杂,远不是通过对已有大数据进行分析就能揭示的。

日前,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在发展新兴产业大数据中,互联网金融被放到首位,而不久前十部委也联合发布了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如何看待大数据下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传统金融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相关受访专家表示,《纲要》作为新的国家战略,对于互联网金融最重要的风险控制提供了新的路径,而传统金融业已经积累了大量数据,如何使用好这些数据才是关键。


大数据战略:与其他战略互动互促

《纲要》将发展大数据提升为国家战略,那么究竟什么是大数据呢?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副所长殷剑峰向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大数据虽然并无统一的定义,但其特征可以用四个“V”来界定,即数据量大(Volume)、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数据类型多样(Variety)、数据真实性强(Veracity)的“4V”特征。

殷剑峰表示,与以往以有形的实物资本积累推动的资本深化和“实物资本表现型技术进步”不同,信息技术革命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数据能够被大规模、迅速地转变成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而在数据资产的积累和数据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拥有巨大的数据资产并且能够将数据资产变成数据资本是极为重要的,从国家层面看,这涉及到21世纪全球实力格局的再造。

根据麦肯锡的统计,2010年北美、欧洲、日本新储存的数据分别达到3500、2000和400拍字节(petabyte),我国只有250拍字节。而在2008年,具有深度分析训练的毕业生人数在美国是2.5万人;中国居于第二位,达到1.7万人。但是,从人均角度看,每100人中这样的毕业生在美国是8.11人,中国只有1.31人,中国的人均数量低于绝大多数高收入国家。

在国家战略层面,号称世界上第一个“大数据总统”的奥巴马于2012年3月指示美国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和发展规划》,将大数据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他国家,如印度、英国、日本等,都提出了以大数据为核心的国家发展战略。

《纲要》是我国首次将发展大数据提升为国家战略,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勇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纲要》对于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国家战略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同时对于促进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刘勇表示,对于制造业来讲,通过云计算及大数据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业成本,这对于急需创新的中国创造和智慧制造的升级意义重大。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网民群体,这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如果说“中国制造2025”是发展国家的工业、硬实力,那么发展大数据则是软实力,因此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开发工业大数据解决方案,利用大数据培育发展制造业新业态,开展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等内容。


大数据下的互联网金融:风控新路径

尽管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颂为“第三次浪潮”。不过,直到2009年前后,大数据才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而到了2013年,大数据开始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更多人所熟知。

以P2P网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8月31日,我国P2P成交量突破7000亿,平台数量超过4100家。不过,互联网金融一方面发展迅猛,另一方面也逐渐面临瓶颈问题。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央行的征信数据没有向社会开放,统一的第三方征信体系也没有建立,导致我国信用数据来源分散,不同数据源之间相互割裂的现象较为严重,不同机构之间的数据无法实现充分共享。在这种混乱的局面下,P2P行业劣币驱逐良币,重复借款、假标、平台坏账、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整个P2P行业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因此,7月18日十部委联合发布了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正式将互联网金融纳入规范化、法制化发展轨道。如今,国务院又发布十分有利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纲要》。

刘勇表示,大数据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风险控制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在于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风控成本,进而提高企业融资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目前大部分P2P企业在大数据方面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这与行业发展阶段有关,今后,如果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展现风控成本的优势,将很难在市场立足。

大数据如何改变金融风险的控制方式呢?拍拍贷CEO张俊表示,大数据的思维方式会改变传统金融作业思维,它首先是会改变金融信贷业的抵押文化,推动信用变现成为可能和主流。尤其是中国金融行业,有着根深蒂固的抵押文化,在贷款的过程中严重依赖于抵押物,这是中小企业得不到贷款服务的很重要原因。长期而言,抵押文化对金融业发展有相当负面的影响。要想做到真正的改变就是要强化信用贷款,建立信用机制。

张俊表示,真正的安全不是抵押物,而是人们的信用。信用看不见,摸不着,但大数据的方式可以帮助还原一个人,甚至一群人的信用轮廓。一个人或者群体的信用好坏取决于很多的变量,而且信用本身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动态的行为特征的体现——资产、收入、消费、个性、习惯、社交网络等都会对信用产生影响。个体信用通过各种行为决定,但是体现一个人的信用的行为并非是全无规律的。通过大数据,可以很好地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大量信用行为进行收集、整理、分析,把这些糅合在一起时,会发现很多客观规律,使得人的信用立体化,从而实现对于个体或群体信用的预计。传统金融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风险控制一直是金融业关注的焦点,那么大数据的发展对于传统金融,如银行业,有怎样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金融业本就是一个天然容易生成和获取数据的行业,各家金融机构在长期的经营中,已经逐步累积了海量的用户数据,亿级客户日常交易往来成了庞大的结构化数据资源。当下,对于处于“转型焦虑症”的银行业来说,通过大数据的应用,定位市场机会和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似乎成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有人甚至断言,数据是未来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数据决定着银行的未来发展。

董希淼表示,在我国,很多人试图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银行与中小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制约因素是信息不对称,以及由此产生的过高交易成本。于是,银行希望通过对中小企业大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获得比较真实和清晰的企业信息,由此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企业提供包括信贷在内的金融服务,也更好地防范风险。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银行信息获取、分析和运用的渠道和机制,部分银行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如2014年7月,中行、招行、建行等7家银行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基于其平台大数据和信用体系,为做外贸的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

不过,董希淼表示,这其中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数据收集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如果收集范围和样本太小,就失去应有的意义,容易误将“小数据”混淆为大数据。二是过去的数据并不完全代表未来。大数据提升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是,历史的数据能够昭示未来的趋势。但这个前提很多时候并不成立。近两年在江浙一带,当年风光无限的钢贸、光伏行业企业大量倒下,银行不良贷款激增。这其中原因复杂,远不是通过对已有大数据进行分析就能揭示的。

当然,大数据将给银行业带来全面而深刻的变化,董希淼表示。至少在目前,大数据的应用,已经可以帮助银行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丰富客户服务的渠道和方法。因此,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银行业一方面可以自建电商平台,或参股电商公司,依托庞大的客户群体,获得数据资源的独立话语权;另一方面,还要逐步加强与外部数据源对接,整合多渠道数据,共享小微企业在电商平台上的经营数据和经营者的个人信息,形成优势互补。那些电商平台,也要注意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此外,银行业还要构建强大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努力将大数据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

刘勇则重点强调了利用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风控成本,而这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优势,传统金融企业的劣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传统银行业将不得不面对大量优秀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的冲击,只有尽快提高技术能力,拥抱互联网,有效降低风控成本,才是银行业的出路。但是,传统银行业仍然具有很多互联网企业短期难以获得的优势,所以,传统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互联网变革、进行模式升级将成为大数据背景下的发展趋势。

董希淼

7 文章总数

金融从业者、财经评论员

作者简介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近著《有趣的金融》。

扫码下载APP 商务人士必备

扫维下载app
  • 联系信息
  • 电话:400 800 7975
  • 邮箱: service@gladtrust.com
  •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288号软件园4号楼
  • 关注信用视界公众号
  • 催全球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