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辉:征信业是互联网金融领域下一座金矿

2015年至今,中国的征信业涌现了一股热潮,许多市场主体都想进入这个行业,一方面与中国监管层放松管制有关,另外一方面征信市场也是传统金融领域最后一个“堡垒”,是互联网金融领域里的下一个最大“金矿”。总体来看,征信热是市场行为,有市场就催生出需求。据清晖智库统计,中国个人征信市场空间约2000亿元,个人征信和企业征信总规模约为20亿元。

提及征信业,不得不说中国央行。中国央行征信中心数据库实力非常强大、无人能及,这是中国征信业的最大优势。短板也很明显,就中国央行现有征信数据来看,其覆盖面较窄,数据来源也很单一,例如中国央行个人征信系统目前共收录近9亿人信息,其中仅不到4亿人有信贷数据,约5亿人在央行征信系统中只记录经济信息,无任何有效征信信息。

征信业最重要的是数据。在国外,征信机构之间的数据都是共享的,数据共享是征信行业发展的基石,例如美国三大征信局益百利、环联、艾奎法克斯之间数据都是共享的。它们之间虽有竞争,但是这种竞争主要体现在对于数据的管理、加工、保护、风险判断的良性竞争。纵观国内,2015年初央行批准8家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很多数据都是不共享的。

例如目前,已经获批的第一批8家个人征信机构名单中,很多都是巨头的布局,阿里巴巴、腾讯、平安等,这些征信企业的数据一般都是内部获取、内部流通,不与其它企业共享的。我认为,征信业的未来在于合作与规范,平台之间不愿意分享自己的征信数据信息,就势必会影响整个征信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此外,在征信系统建设方面也有较大的争论。有人认为,征信业只需要像法国那样,一套系统就可以,也有人认为应该有充分的市场竞争。总体上,我认为还是深化目前的“1 N”,即“政府主导 市场化结合”这种模式。通俗一点来讲,即中国央行征信中心成为政府主导下的基础信用信息集合中心,将来获得征信许可证的机构则进行市场化运作。

同时,商业化的征信机构应该与央行征信密切配合,唯有如此,才能够推动整个征信系统的发展。这是因为,商业化的征信机构相对灵活,可以通过开展与创新和增值化相关的征信业务,从而使得中国的征信业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和互补的格局。

一般而言,征信机构通常分为三大类,分别是:企业征信机构、个人征信机构、财产征信机构。在中国,我们见到最多的主要是前两类。例如个人征信,主要记录是居民的信用身份证,个人购车、贷款担保、申请信用卡乃至求职、出行出境等。

个人、企业信用等征信业务虽然就像一座待开发的“金矿”,但是中国征信体系的完善还漫长的道路要走。这是因为,做征信需要大量的原始数据积累,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和耐心积累数据,这可能需要二十年以上的时间。因此时间成本高昂,很多征信机构可能都死在了明天的路上。由此看来,征信业务只有巨头们才有实力玩得起。

除了个人征信,企业征信业逐渐得到重视。企业征信主要是帮助客户控制判断商业活动的风险,进行信用管理。对征信企业而言,对于企业的数据获取和抓取能力,是企业征信业务建立的关键。

另外,据我了解,中国当前征信业的市场主体的商业模式尚不清晰,基本的服务都尚未收费,还处于市场前期的培育阶段。当下,中国的征信法律等环境发展尚不健全,基本没有征信企业单纯依靠征信业务实现较大规模的盈利。而国外发达国家的征信机构提供征信服务均收取费用,收费标准不一,往往采用市场化的竞价方式,盈利颇丰。

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30年代初,至今从无到有,市场规模再不断扩大,年复合增长率接近30%。在谈到征信业时,很多人都会谈及中国征信业的违约成本太低,但是,直接加大惩处力度未必能够在短时间改善征信环境,征信业的发展需要的是系统性的进步。

在中国征信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技术变革对征信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围绕征信数据库,通过技术化手段获得成长性的小型科技公司也迎来巨大的发展的良机。

无论如何,未来中国征信市场将日趋成熟,规模也将不断扩大,或将迎爆发式规模的化发展。

宋清辉

1 文章总数

著名经济学家,清晖智库创始人

作者简介

著名财经评论员、独立撰稿人、公共关系专家、专栏作家,在新浪财经、《南方都市报》、《企业观察报》、《信报》等多家媒体开辟财评论专栏。

扫码下载APP 商务人士必备

扫维下载app
  • 联系信息
  • 电话:400 800 7975
  • 邮箱: service@gladtrust.com
  •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288号软件园4号楼
  • 关注信用视界公众号
  • 催全球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