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信演进史

征信是什么?

这个词略显文气,征者,征集,采集也,信者,信用也。通俗的讲,征信就是信用记录的征集和管理。

“从放贷人那里采集借款人信息。”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副主任王晓蕾对于“征信”的理解,也是学院派对于征信的经典界定。

追本溯源,基于银行借贷信息建立起来的个人征信中心,其初衷在于建立一个“放贷人之间的信息共享数据库”,原则上由放贷人上传所有借贷人的真实信用信息。

从1992年开始,在央行的主导下,中国逐渐建立起来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它基本覆盖所有征信机构、覆盖了每一个有信用活动的企业和个人。

只要有信贷活动,就应该有征信。银行放贷如同朋友间借钱,在决定是否借钱之前,必须对借款人进行评估,这就是信用评级。过去,每一家银行都会有自己的信用评级机构,负责对客户进行评级,评级结果会和授信额度和资金价格挂钩。

后来,央行说,每一家银行各行其是,信息不够透明,资源不能共享,干脆,你们都把借款人信息交给我,我形成一个数据库,供各家银行共享,这样,大家进行信用评级时,可以统一使用数据。

从分散到集中是一个进步。但央行征信的对象,不是客户,而是银行,央行并不直接面对客户。只是把银行的放贷记录集中起来,这是一个相对原始的数据库。

这个数据的覆盖面是有限的,个人征信中心的数据,主要是放贷数据,对于那些没有贷款经历的人,征信中心并没有记录,在信用记录查询时也没有数据。经过20多年的建设,央行的征信系统目前也只有3 亿多自然人的信贷记录。

征信数据在个人客户与银行打交道时颇为有用,具有良好的信用记录审批效率高,放款快;如有不良记录,八成审批不下来,即便通过也会附加条件、提高价格;如果没有征信记录,银行审批时也会格外审慎。

一些人早就领略过央行征信中心的威力,有时甚至不惜拆借高息贷款及时还清银行欠款,以免被计入央行征信系统黑名单中,影响以后诸如房贷等贷款的获得。

从这个角度来讲,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是一笔财富。

渐渐地,一些人又开始质疑,仅仅记录银行交易情况有一个重大漏洞,一些人可能银行记录良好,但在社会上并不守信,银行的信用记录不能真实再现个人信用状况。于是,征信的范围逐步扩大,一些公共数据(包括税务、工商、法院、电信、水电煤气等部门的数据)也纳入个人信息采集范围。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传统征信记录也逐步累积成一个大数据,记录了个人大量的基本信息,包括家庭成员、居所、就业机构、收入状况、行为信息、过往资产状况等,尤其是银行信用卡的大量投放,信用卡数据进一步丰富了征信记录。单一借款主体所对应的借款信息数据量不断增大。

但央行征信数据也有两个局限,一是只有原始数据,并没有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使用者拿到的征信记录并不是结论性的,只是数据碎片;二是征信系统只向银行类放贷机构开放,非银行类机构在信用交易中无法共享数据。

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的2013年,P2P异军突起,互联网逐步金融化,各平台都竞相发放贷款,这时候,问题来了。对客户的信用水平无法判断,做业务就遇到了瓶颈。小的放贷人就开始打起银行的主意,在银行内寻找“内鬼”买卖客户征信记录,借道银行非法获取信息,大的互联网公司则根据自己拥有的客户数据建立自己的征信模型,此时,一种新的征信渠道互联网征信机构出现了。

互联网征信一亮相就打出了响亮的 “大数据”招牌。互联网征信收集信息面宽,完全可以覆盖无法在银行留下信贷记录的学生、工人、农民、个体工商户等群体。这对央行征信确实是一个补充。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互联网以电子通信为载体的个人信息及其行为信息更易被采集;大数据技术的兴起和挖掘算法的不断完善,使得人们能够利用和处理更加复杂的数据。一时之间,大数据征信成为“风口”。

当局因势利导,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征信业管理条例》,《条例》的公布为中国征信业的发展奠定了法治的基础。《条例》对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征信机构和企业征信业务的机构规定了不同的设立条件,前者采用审批制,后者采用备案制。

2015年初,央行印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考拉征信、华道征信这8家民营征信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准备时间为6个月。这意味着8家机构将成为央行“开闸”后首批获准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机构。

互联网的大数据确实强大,它所采集数据的范畴已经突破了“金融属性”,已从收集真实借贷人的信息,延伸到个人信息的方方面面。如腾讯征信用微信、QQ的社交数据,服务腾讯的放贷业务;芝麻征信使用的是阿里的电商数据,服务阿里的放贷业务。

在互联网征信的大数据中,电话缴费、打车软件的记录、消费偏好,网店贩卖的评价、网上赊购的物品付款时效,租车、购买机票记录,交通违章记分,甚至你的朋友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或将成为你的信用记录,关系到今后的生活。

互联网征信机构数据的来源渠道也越来越广,除了自由数据外,还有合作方甚至政府机构。以芝麻信用为例,目前,其除了有阿里系数据、个人身份特征数据、合作伙伴数据之外,还在支付宝9.0版本中,新增了用户上传信用资料的功能。根据芝麻信用的说法,目前选择向芝麻信用上传身份证、财产证明等的用户已经超过了200万。

与央行征信不同的是,互联网征信机构不仅有数据,也有自己的模型,对数据的挖掘非常彻底,而且会给每个人算出结论。比如芝麻信用最后是以芝麻分的形式进行评分,(注:芝麻信用分最低350分、最高950分、分数越高代表信用程度越好),腾讯征信则采用星级标注的方法来评价个人信用,最高为7颗星,5颗星以上就算优秀。

据了解,目前开通芝麻分的用户达到了4000万。除了快速积累用户,在公测这段时间,芝麻信用还接入了租车、酒店、签证等场景,这使得芝麻分应用场景更为广泛。

前不久,支付宝甚至高调宣布,从9月15日至10月14日期间,芝麻信用分达到750分及以上的旅客,只要在机场指定位置打开支付宝APP,扫描宣传海报上的芝麻信用二维码,打开芝麻信用页面并向机场前台工作人员出示,就可以享受首都机场国内快速安检通道(CIP安检通道)。但随后有消息说,相关营销被央行叫停。征信毕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场景应用过于娱乐化也受到了质疑。

大数据征信有些像隐性的阶层划分,通过所谓的征信记录,将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有权有势有资产的高分,穷人或者缺少交易记录的低分,这是不公平的。而且这种划分是以信息占有为前提的,也就说,你个人信息征信机构掌握的越多,你的评分就越高。换句话说,你的征信评分是你的个人信息或者个人隐私换来的,那你是要隐私,还是要评分呢?

其实大数据需要长期不断地“提纯”,征信记录确实不是一个可以炒作的问题。一个征信机构的社会认可度需要长期的积累,过度商业化的运作,最终影响的是征信业的整体发展。目前几家互联网征信机构的花钱公测,更像是产品营销,有人说,这种信用分是刷出来的。

对银行来说,这种外部征信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因为传统的银行内部都会有一套比较严谨的评级机制,又有央行征信作支撑,银行不会单纯因为一个人外部评分高就做出信贷决策。所以从目前来看,大数据征信机构的用户应该还是机构自身。

目前,对8家新的征信机构,央行并没有进一步的消息,新的征信机构和央行目前的征信体系是什么关系,如何衔接,都只能是猜测。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征信业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市场,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自然人都可能成为“透明人”。

征信市场引入8家机构,从信息来源、数据加工处理方式还是对外服务范围来讲,征信突破了最传统、最狭义的征信范畴,顺应了大数据趋势。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众多目前在央行征信体系中尚无信用记录人士的金融交易问题,对发展金融、搞活市场都是大有益处,这也许是央行推动征信发展的又一个原因。

大数据征信的出现,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担心个人数据的保护问题。反对者认为,征信是国家行为,应该由国家机关统筹整个社会信息,尽快建立起统一的公民身份信息采集标准,构建出公民身份的认证和信用体系。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消费信息、行为数据,包括支付宝转账记录、余额宝金额、理财通个人资产等信息是否属于个人隐私,尚无定论。过度的保护,会成为信息“孤岛”,完全的放开,又可能伤害当事人。如何保护信息安全,防止个人隐私泄漏,将成为民营征信机构涉足互联网征信领域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版权属于财金新传媒华信岩,欢迎围观微信公众号“华信岩”,微信号China_Rural_Finance

华信岩—财金新传媒传播正能量,做有为的思想者


岩源

2 文章总数

《财金新传媒华信岩》主笔

作者简介

《财金新传媒华信岩》主笔

扫码下载APP 商务人士必备

扫维下载app
  • 联系信息
  • 电话:400 800 7975
  • 邮箱: service@gladtrust.com
  •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288号软件园4号楼
  • 关注信用视界公众号
  • 催全球客服
联系客服